最新帖子
  • 6382阅读
  • 0回复

做公益,钱从哪里来?(转)

楼层直达
级别: 新手上路
— 本帖被 楚哥 从 『 社会杂谈 』 移动到本区(2009-12-04) —
PK结果是“爱伴你”胜出“Love伴你”成为组织的名字。

开始干活,很具体又很重要的问题跳了出来:做公益,钱从哪里来?

特蕾莎修女(Mother Teresa)离开修女院,创建仁爱传教会(Missionary of Charity)时,没有钱。第一天,她就用树枝在地上教五个孩子识字。孩子的父母们虽然很穷,但看到有人能这样为他们的孩子,慢慢地就有人拿来凳子,有人腾出地方。她每天上完课都会到处去“要”钱。有时还会遭遇粗暴。她曾在日记中写道:就算以上帝的名义,让我再去接受侮辱吧!就是依靠这样的“行乞”,和没有大额资金也不停止的救助行动,她慢慢赢得了各方面的捐助。虽然缺钱,特蕾莎修女最早就决定不申请任何政府资助。她认为那样会花太多时间,同样的时间不如用在救助的行动上。就是今天,仁爱传教会已经遍布世界(在中国还没有,香港和澳门都有),印度加尔各答的总部办公室里,简单得只有几部打字机,由几个修女打理。

证严法师创始慈济的时候,发愿不接受供养,所以她和弟子自己种田、制蜡烛。所有的善款都用来做善事,不用来供养法师和徒弟们。她做善事的钱最早来自三十位主妇。下面这段文字描写了当时的情况:


伊又亲手从寺后竹林中锯下三十个竹筒,发给三十个爱戴伊的信众——她们都是纯朴的家庭主妇——伊要求她们每天买菜之前,先投五毛钱到竹筒里去,这样每月就可省下十五元,一年之后盈余也就很可观了。
  “为什么要每天攒五毛钱呢?”信众们觉得不解:“我们一个月缴二十元不是比较简单吗?”
  “不一样的。”伊摇头:“一个月缴一次钱,一个月才发一次善心。每天存五毛钱,钱虽微薄,可贵的却是日日存有那颗救人爱人的心。”
   随着“五毛钱也可以救人”的说法口耳相传,这件事在花莲各菜场很快的传扬开来,许多家庭主妇跟着响应,参与的人越来越多,终于聚成一股势力。于是在一九 六二年三月二十四日,“慈济功德会”正式成立,一群手挽菜篮的主妇,写下了慈济历史的首页。而伊的心愿,亦总算根苗初具。

http://blog.sina.com.cn/u/4b9ce11501000abq

她们两人筹款的方法是:依靠捐助。我之前有篇文章说,中国政策现在只允许十家左右官办非营利组织“公募”,就是可以公开地向公众募集捐款。这置草根非营利于艰难地步。但是,钻石公益社的创始人雅芳对我说,非营利发展的关键,不是公募还是私募,重要的是信任。从特蕾莎修女和证严法师身上也可以看出,她们一开始并没有很强的影响力去大规模公募。她们慢慢地得到了人们的信任,支持也就从四面八方来了。

公益筹款另一种方法是比尔盖茨式,就是大多数人愿意相信的:我先成功了,然后我去做善事。比尔盖茨赚到钱了,并且随后自己去经营善事。他的好朋友巴菲特把钱捐给比尔盖茨,他信任的人/组织,这又是一种方法。比尔盖茨和巴菲特做到了,但我预测很多自说要“比尔盖茨式”的人最后都做不到。就像安猪说的:“这是我的生命。它不是为了获得自由而必须进行的艰辛劳作,它就是自由本身。” 真正想做公益的人,不必等到某年某月,自由之日后。做公益,本身就是一种生活形态,它就是自由本身。

还有一种公益筹款方法,现在越来越流行,就是把挣钱和做公益结合到一起。比如余彭年做彭年酒店是为了酒店的受益能用来做公益。还有现在开始赢得很多人共鸣但还没有成熟的模式:社会企业(Social Enterprise)。社会企业所做的事是为了公益,这是最高的目标;其次但很关键的一点,是组织要能经营起来。社会企业和一般企业有共同点:都要自力更生,最好能营利发展。不同的是,一般企业以营利最大化为目的;当营利和社会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营利第一。但其实很多企业都间接地做了很大的公益,因为能赢得利益的公司一定是为公众提供了有益的服务和产品。社会企业以实现公益目标为最高目的,所以在选择战略和产品的时候会以公益目标为最重要。

我倾向于以社会企业来做公益。但这条路才刚刚开始在全世界被探索。如果你细读《如果改变世界》(“How to change the world”)里描述的阿育王(Ashoka)组织扶持的社会企业案例,你会发现,大部分公司与其说是社会企业,更不如说是有点营利的NGO。它们离一个健康的企业都很远,很多都要依靠大量捐助,而不是自负盈亏并且利用营利迅速发展。在未来的日子里,我想知道,这到底为什么?为了完成社会目标,社会企业必须遭受营养不良吗?社会企业有可能像营利企业那样健康地快速成长吗?

2007年6月14日于深圳
伸出你的双手,献出你的爱心,世界将会充满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