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世之道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所处的人事环境、物质环境也急速在变化中,面对这复杂多变的环境,我们不禁要喟叹,现在不仅做事难,做人更难。
一个颇负盛誉的企业名人,在一次内部培训会上传授了他从业十余年的成功秘诀时说道:“事业成功与否,关键在于如何处世做人。”
的确,处世之道,就是为人之道,今天我们要能立足于社会,就得先从如何做人开始。明白怎样做人,才能与人和睦相处,待人接物才能通达合理,这确实是一门高深的学问,值得我们终身学习。
打开处世之道的第一把钥匙:“与人共事,礼让为先”
在充满竞争的今天,您认为提出“礼让”是落伍了吗?请先真心考虑下面的问题:
1.谁喜欢常常处于竞争冲突的高压状态?
2.谁喜欢“包贮险心”的同事或朋友?
3.谁喜欢“尔虞我诈”的人际交往?
病态的人际交往,使许多现代人身心疲惫,苦不堪言。在人际交往中形成良性的互动和信义友善关系,是我们人人所希求的。既然人心同此向往,只要有人迈出真诚改善的一步,定会有人相感而动,在您身边聚集一群互利、互助的同事、朋友。
首先我们应该拿稳“礼让”这第一把钥匙
“礼让”化解诤讼之结,传为美谈的实例:
1.六尺巷的来历
清代康熙、雍正年间,桐城的张廷玉在京城做官。家人在桐城建相府时与邻居发生争执,彼此为三尺宅基地互不相让,官司打到县衙里。张家总管连忙送信给张廷玉,盼望他给县令写信通融。张廷玉见家书后,复诗一首寄回:
千里求书为道墙,
让他三尺有何妨,
长城万里今犹在,
谁见当年秦始皇?
总管接信后,深深领会张廷玉和睦礼让、豁达明理的胸襟,立即让出三尺地。邻居看见张家退让三尺,也随即后退三尺,两家不仅化解了诤讼,还为过往行人留下了一条六尺宽的通行巷道,大大地方便了邻里乡亲。
在兄弟分家、同事朋友财务往来时,更要礼让,因为是以德礼让,可以消弭许多纷争。如能常常这样做,你就在社会上建立了公信力,人们乐于找你共事,也就是事业发展的机会就多;你需要别人帮助办事时,也会有很多人拥护协助。可见:
礼让是自利利他的相处之道,是真正的双赢啊!更何况谚语常说:“量大福大”,以宽大的胸怀、礼让于对方,往往是后福无穷。而这种例子,在周遭仔细观察有太多、太多了。朋友们,我们不妨从己身做起,来验证“量大福大”的道理。
能真正懂得礼让的人,人生道路越走越宽…越广…
2.郭子仪的启示
在中国历史上,郭子仪对于心术不正的小人来见他,纵然他的地位很卑微(郭子仪那时已封王),他一定见,而且一定坐得很端庄,穿上礼服来接见。有很多人觉得奇怪,就问他:“许多达官贵人来见你,你都很随便,为什么这些小职员来见你,你这样严肃?” 郭子仪回答道:“这些人心术不正又很聪明,还很会巴结,不能得罪,万一他将来做了大官,得了志,我们得罪他,他怀恨在心会报复。”
他的话后来果然应验,擅长于巴结的这些人,很容易讨得主子的欢心,凡是得罪他的人,在他得志的时候都不会有好结果,有仇必报。郭子仪一生能够平平安安度过,他有他的一套学问见识。
在中国古人身上,有许多很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