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帖子
  • 8785阅读
  • 2回复

主题:夫妻教师痴守荒原村小20年

楼层直达
级别: 总版主
— 本帖被 楚哥 从 『 社会杂谈 』 移动到本区(2009-12-04) —
吉林省白城地区大安市叉干镇的一对夫妻教师执着地守候在荒原深处,把他们一生中最美好的光阴留在了这个一片荒芜的小村落。作为村里仅有的两名教师,夫妻俩20年来把100多个乡下孩子送出村外,7名学生考上了大学。

有国旗的地方就是学校

  叉干镇是大安市最偏远的乡镇之一,4月19日,记者驱车百余公里赶往该镇的袁家窝棚屯,沿途一路颠簸得厉害,过往的风景只有一望无际的荒芜和刮过的风沙。到了屯子里,有村民得知记者的来意后说:“要找学校先找国旗,有国旗的地方就是学校。”车在屯子里转了一圈,终于找到了一面飘在空中的国旗,红旗下两间看似民房的建筑就是村民说的学校了。


夫妻俩撑起一个学校

  这个所谓的学校其实就是一栋普通的平房,里面间隔出了两间20平方米的屋子做教室,旁边一间更小的屋子据说是主人的卧室,里面是他们全部的家当。教室里6名学生正在上课,听同来的人讲,站在讲台上的就是李彦书老师,他和妻子李小红是这个学校仅有的两名教师,他教的是学前班,爱人教着小学一年级的4名学生。下课后,李彦书接待了我们,他告诉记者,这里其实不是一个正规的学校,它只是叉干镇庆安小学的一个教学点,因为距离镇上特别远,所以屯子里的孩子还是来这里念书比较方便。




村民说:“有国旗的地方就是学校”



两口子在批改学生的作业



夫妻学堂一守就是20年  
李彦书对记者说:“我和爱人以前是镇小学的老师,1987年来到了这里,当时我们都还只有二十三四岁,刚结婚不久。学校要往这个教学点派人,我们俩一合计就主动请缨下来了,出发点也是想锻炼锻炼。但天长日久了就和这里的学生、家长处出了感情,还真是舍不得走了。”今年43岁的老李和小他一岁的爱人在这里一守就是20年。

从百里外的镇上背课本

  “说实话,这里的生活条件和镇上根本没法比,好在我们已经积累出在这过日子的经验了。”记者从李彦书的话里了解到,他所说的经验,其实就是变着法地苛求自己。为了节省时间和烧火的干柴,夫妻俩每次煮饭都尽可能往多了煮,这样做一回饭能吃好几天。为了省下运费,发给学生的课本和家里的盐米等生活用品都是两人从百余里外的镇上背回来的。


  村民刘才对记者说:“这两口子不容易啊,20年了,不管学校里外,啥活都是自己干,书还得教好。我的孩子就在他们这念书,他们的难处我知道。”村民们告诉记者,袁家窝棚的穷是出了名的,以前也来过别的老师,可人家呆不上几天就走了,说是宁可回家当农民也不在这当老师了。

有不少学生是“求”来的

  这个村子里贫困户特别多,尤其是夫妻俩刚来的时候,大多数农民把进学校读书当成是一件很奢侈的事。面对这样的现状,李彦书夫妇课上教好学,课下到老乡家里做工作,求人家把孩子送到教学点成了两个人最重要的工作。李小红告诉记者,她记忆里比较深刻的是一个叫王凯的学生。“当时那孩子的父母连给儿子买个本的钱都拿不出来,我们俩看说啥都打动不了孩子的家长,干脆一咬牙把孩子的学费都承担下来了。”李小红说,那是1990年的事,她那年还是民办教师,一个月只有18元的工资,丈夫李彦书虽说是公办教师,每月工资也不过60多元钱,就在这种情况下,夫妻俩一年拿出200多元钱垫付王凯的学费和其他费用,一直资助王凯到小学毕业。


没音响 唱着国歌升国旗
  “尽管条件艰苦,但应该有的教学内容一样都不能少。”李小红说,每周一次的升国旗仪式是必须进行的。由于教学点没有音响设备,到了升旗的时候,夫妻俩就领着孩子们站成一排,唱着国歌把国旗升上树干改装的旗杆顶端。


“看着国旗升起的时候,我最激动;有以前的学生回来看我们的时候我们最欣慰,这应该是我们夫妻留在这里的动力所在吧。”李小红对记者说:“如果领导允许,我和老李要在这里一直坚持到退休,不为别的,就为这里的孩子不再过父一辈、子一辈没文化、没知识的生活。”
级别: 新手上路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07-01-19
令人感动
感动自己,震撼心灵,活出味道。
级别: 义工
只看该作者 2 发表于: 2007-01-23
无语了
快乐很简单,郁闷更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