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帖子
  • 7488阅读
  • 1回复

灯暖人心

楼层直达
级别: 义工
南方都市报——【民间慈善】灯暖人心
2006年3月26日 作者:南方都市报 〖灯塔计划--方向引领一生!〗 浏览选项: 颜色 默认 灰度 橄榄色 绿色 蓝色 褐色 红色   本文已被浏览 552 次

 

上周,广州灯塔计划五周年成果展在广州市图书馆举行,周末,在图书馆的展厅一角,还举行了一个有关乡村教育的小小沙龙,义工们讲述了自己下乡支教的故事。成立五年,这是灯塔计划最高调的一次活动。

  这次活动规模并不大,沙龙的听众并不多,偶然有人路过,也会走进来,看看图片,听义工们发言。自由提问的时间里,有一个小伙子站起来,他流着泪说,没想到,有这样一群人,这样关心乡村孩子的教育,自己也是从乡村出来的,希望能成为灯塔中的一员。

  灯塔,就是一盏灯的故事。坚持在灯塔中的人,始终相信一盏灯的力量。

  简介

  灯塔计划的成立

  灯塔计划是发起于广州地区的一个面向农村教育的义工组织,成立于2001年3月。其核心思想是“方向引领一生”。灯塔计划通过组织城市里受过良好教育的义工到偏远农村学校支教的过程,分享城乡两地教育资源,促进城乡学校、家庭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使他们共同参与到农村教育行动中来。灯塔计划致力于对当地教育的支援来促进当地的可持续性发展。

  从2001年至今,灯塔计划共组织七次义教活动,参与义工达1000多人次,绝大多数是在校大学生,义教地点有广东省四会市、肇庆市怀集县、清远市白湾镇、连南瑶族自治县、广西壮族自治区贺州市信都镇、湖南省永顺县等地区,服务对象覆盖2500多初中生,前后服务近9万小时。

  灯塔模式

  一个独立的管理结构

  陆蔚君是灯塔计划的发起人之一,七十年代生人,有自己稳定的工作,她看到不少乡村的学校,可能接受了捐助,比如有电脑,但却没有教电脑的老师,建立了中学的实验室,但却没有教实验的老师,于是感觉到教育资源的不平衡,和朋友陈建华萌生了“精神扶贫”的想法。

  陆蔚君是学经济的,另外的发起人陈建华则是学管理的,事实上灯塔的管理结构借鉴了不少商业模式,比如独立理事、执行理事、秘书处等的设置。他们似乎希望灯塔越来越正规,越来越少个人的色彩。

  灯塔困惑

  为农村孩子找方向

  灯塔的工作是下乡支教。5年了,支教点不断增加,利用寒暑假下乡的义工数量也不断增加。有个义工说,最初加入灯塔,觉得是大学生到农村初中教初中生,应该不成问题,但真的一下乡,发现事情并没有想像的那么简单。

  灯塔从一开始就提出“方向引领一生”,强调是帮助农村的孩子找到方向。做到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每个人都要面对这样的一个阶段,大多数义工,都谈到刚刚下乡的挫败感。

  有一个叫做“地瓜”的义工,2003年下乡,每天都第一个起床,最后一个睡觉,和农村孩子一起插秧、干农活,因为他觉得光讲课真的不够,想做得更多。很多义工当初都有这样的心态,尤其是对农村生活不了解的义工,不知道离广州不到两小时车程的地方,居然有人一辈子没到过镇上,一天只能吃两餐大麦粥,不知道这里的孩子随时可能辍学,大家一下子不知道如何是好。
  
  难题来自于沟通

  义工们和学生一样,晚上睡在教室的课桌上,或者住在离学校几公里远的客栈每天走路上班,每天几元钱的伙食,翻山越岭走几个小时的山路去家访,都不是问题,更多的问题还是沟通的困难。

  2005年寒假义工小竹和自己的师兄合作“未来发明家”的兴趣课,他记得一次解释力的平衡的时候,大师兄越说越深奥,学生越听越不明白,大师兄心里就越来越着急。

  现在已经是大学老师的周娅在五年前还是中山大学法律系研究生的时候,到怀集桥头支教,第一堂课准备了很长时间,她想给他们展示另外的一个世界,于是把自己在大学时期的照片整理成相册,这是北京,这是学校的活动,这是我们去旅游的情形。第一堂课,周娅自己觉得讲得不错,坐在课堂后面听课的其他义工也挺兴奋,效果不错啊,这是大家普遍的想法。可收到孩子们课后写来的小纸条,大家才发现,原来孩子们不想听这些,大学生活太遥远了,北京太遥远了。这件事给周娅留下很深的印象。

  灯塔影响

  “书友会”意义深远

  大学生义工小琴父母在深圳打工,自己读大学前跟爷爷、奶奶住在山上,生活基本上跟义教点的小孩一样,砍柴、挑水、干农活。她说,自己最清楚,下乡并不能给孩子们带来多少物质上的帮助,只能带去那种关爱。

  参加灯塔的五年间,周娅已经十二次去桥头了,五年前她教过的初中生现在已经上高三了,有的已经在社会上打工多年,孩子有什么变化呢,周娅举了这样一个例子,2001年,在义工的帮助下,桥头中学的孩子们成立了一个“书友会”,这是一个初中生中的社团,当年有一个书友会的成员叫做甘植锦,现在已经是高中二年级的学生,读高中以后,他还在同学中间组织了一个小小的同乡会,请桥头出来的孩子回到当年读书的学校,为小师弟小师妹们当参谋。孩子们对社会的回馈,已经开始了。
  
  长大的孩子成为新成员

  周娅说,五年前她问支教点的孩子,你们的理想是什么呢?有一个孩子说,是当警察,可是也许当不了,因为我太脏了。五年后的今天,在她教过的学生中,已经有人给她打电话,姐姐,今年要考大学了,是报北京的学校好,还是报广州的学校好呢?

  当然在支教点中,能够读大学的孩子不多,但周娅已经感受得到,到明年的这个时候,大一新生中,就会有从支教点中来的孩子,而他们也会是灯塔的新成员。

  灯塔五年,很多当年的大学生义工现在已经工作了,他们回头看灯塔的工作,会有另外的感受。
  
  原来可以教给孩子们更多

  义工小思说,曾经有一次,自己支教点的一个学生打电话来,在东莞打工,女友怀孕了,不知道该怎么做。这时候自己才感受到,原来当年在支教点,可以教的东西有很多。

  半个月前周娅去订婚纱,她看到一个女孩子在帮婚纱钉珠子,问一问,原来这项技术并不难,但收入还不错。于是周娅就想,自己支教的地方,女孩子各个从小操持家务,心灵手巧,钉珠子这类的工作,她们完全能够胜任,只是有没有人能够将这样的信息传递给她们。

  因为有一个当年的学生,前两天打电话来,说自己在一个传销组织中,需要钱来解救,这个五一,周娅还会去桥头,这次这位大学的法律老师,就准备好好讲讲法律常识,怎么判断招工合同背后是不是有非法传销的陷阱,怎么签劳动合同等等。

  这也是现在灯塔开始招募在职义工的原因,有更丰富的社会阅历的人,可以教给孩子更多的东西。

  灯塔感悟
  
  把握机会更重要

  一位在永固支教的义工在支教感想中写道“我们需要面对比想像中更信任我们一百倍的学生”,这种信任成为不少义工的压力。

  当年小思还是华工的大四学生,她曾经说过,农村的女孩子面对失学的危险要更大,而那时候的思歆,自己也面临毕业分配的问题。她在一次讨论中说,“我除了努力去证明其实女生也不差外,我现在还可以去做些什么?我们往往会因为这些无能为力的问题困扰而无法专心做好我们有能力做好的事情,白白浪费和错过。”她觉得支教不是给学生一个解决问题的方案,最重要的是让他们学会把握机会,自己寻找方向,不要“白白浪费和错过”。

  有一点从灯塔成立之初就相当明确,义工下乡不是去辅导功课的。一般义工会和支教的学校打招呼,安排学生参加假期的活动,是对日常教学的一个补充,绝对不是补课。他们希望孩子们能够快乐,能够更多地认识这个世界。
  
  生活没有正确答案

  义工们还会碰到许多没有正确答案的问题,比如贫寒之家的孩子“是该继续读书还是应该打工”,有一位义工说,在下乡之前,这样的问题是已经想到的,作为大学生的她,答案当然是读书,读书可以改变命运,她为这样的答案想了一百个理由,然而下乡生活一个月,她开始懂得其实问题并不是只有一个答案,事情远没有大家想像的那么简单。

  支教是为了让孩子们“在城市中更好地生存,还是在土地上找到尊严”,这是一个义工在自己的下乡体会中提出的问题。

  也许灯塔的答案是兼而有之吧。有的义工在支教点会开展很有趣的小活动,比如请学生做“家乡小导游”、评选“家乡最美丽的地方”,这是希望能够建立孩子对家乡的认同感。去年暑假一部分义工到清远白湾的一所中学,他们还为孩子上了广告设计和营销策略两门课程,课程结束后,他们举办了一场营销大赛,请孩子们推销自己的瑶服和当地的特产,这既是乡土教育,也是将来到城市中打工的孩子的生存教育。

  链接

  如何进行支教

  大学生可以参加支教。当然这个选择会是相当严格的,不是选最好的,是选最合适的。

  如果愿意,不是在校大学生的我们,也可以利用周末或者五一或者十一的长假做在职义工。现在灯塔中有许多在职义工已经成为核心的力量。

  拿周末义工为例,因为支教点大部分都在广东,基本上都是车程在两个半小时的地方,所以费用并不高。

  以桥头为例,一般来说,如果不是自驾车,来回车费在60元左右,10元一晚的住宿,住两晚才20元,每天的伙食费是15元。除此之外,拿出10元到20元制作教具或者帮当地的孩子买一些小文具,就足够了。整个费用在200元之内。

  至于教什么的问题,灯塔会为义工进行培训。他们希望招募的在职义工并没有专业的限制,对人生的敏锐体验以及丰富的人生经历则更能够帮助那些年纪很小但很快就要走入社会的孩子。

  有一点是灯塔正在和义工们探讨的,不少在职义工都提出,希望能够带孩子到乡下去看看,对城市的孩子来说,这是一个受教育的好机会,但对于当地孩子来说,这可能会有一点点心理上的影响,所以灯塔对这样的方式并不是非常赞成。

  如果不去支教,还有许多工作可以做,曾经有一批在职义工组织了一次书的义卖,为灯塔捐款。不去支教的义工,也可以给支教点的孩子写信,他们需要一个帮助他们出主意的人。此外,大量的日常工作,大到讲师的培训,小到一个展板的布置,可以做的有许多。

  撰文:本报记者 张丹萍 实习生 陈坚盈

  供图:灯塔计划
2006-03-23 10:19:28   来源:南方都市报  

原文链接
http://www.nanfangdaily.com.cn/southnews/tszk/nfdsb/gzzz/zfsd/200603230619.asp
我相信人与人之间是相互救赎的,没有人可以独自获得救赎。
级别: 义工
只看该作者 1 发表于: 2006-06-02
不去支教,还有许多工作可以做
快乐很简单,郁闷更容易!